胸部整形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寻找真我之旅
TUhjnbcbe - 2021/3/11 2:55:00

「边听边看」

第一天去看了皮克斯的新片《心灵奇旅》。

非常喜欢这部动画片,很多地方都有击中我。而且电影里讲的不少内容,都是我年在思考的问题,比如天性,比如灵*,比如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这篇文章不算是影评,只是来简单谈谈我的感受。

1要追求忘我之境,但要小心掉入执念深渊

人生最美妙的时刻,莫过于深处忘我之境。在这种境地,感受不到时间的存在,只有享受与惬意。

达到忘我之境,可以是在工作的时候,可以是在做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比如写作、画画、演奏音乐,等等。

我有段时间很迷剪辑,甚至一度最想做的工作是「电影剪辑师」,也曾「无聊」到把一部长达五小时的电影(伯格曼的《芬妮与亚历山大》),「切碎」后剪辑成了一个1.5小时的版本。

这个过程其实非常耗费时间,先把五小时的电影看上几遍就让人非常受不了了,更别说重新「设计」剧情,剪辑起来。

现在看来,那个时候的行为似乎有些不可思议。

但我当时似乎完全不觉得无聊,反而沉浸其中。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完全感受不到时间的存在。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忘我之境」吧。

研究生毕业后,我有大概一年左右的时间在新西兰GapYear,期间做过一些比较琐碎的工作。虽然有着不错的时薪,但这些工作都是在做机械式的重复,不怎么需要用脑。

对我来说这很痛苦,因为无时不刻都在看时间,在计算距离下班有多少分钟。

有时候感觉自己的灵*会出窍,飘到头顶上方,俯瞰着不停看时间的「我」,说:

你看看这个虚度人生的家伙。

在当时我就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找一份自己喜欢、可以做到忘我的工作,哪怕薪水低一点也可以。但一定不要找每天不断看表、等着下班,这种「熬时间」的差事。

最近还看了稻盛和夫的新书《心》。

他有一个观点是,每个人都需要拼命努力的去工作(我理解是需要用脑思考的工作,而非重复性的劳作)。当一个人忘我工作时,会「达到」心流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甚至可以触及宇宙的本质。

这种状态,应该也是电影中的「忘我之境」。

我现在也在工作、思考的时候追求达到这样的状态。一旦觉得「时间过得慢」,就意味着哪里出问题了。

但关于「执念深渊」,我思考了很久。

电影里对执念深渊的定义是,它与忘我之境仅仅是一线之隔,当一个人为了目标而忽略了身边的一切时,往往已陷入执念深渊。

身边有很多人,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为了升职加薪、攒钱买学区房等等,没日没夜地工作、加班。

每天被疲惫包裹,但又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样的生活。他们忽略了自己是不是开心,忽略了家人的需求,忽略了孩子的成长过程…

这是不是陷入了「执念深渊」呢?

但如果没有这样的「执念」,哪里来的动力去奋斗,去追求更好的人生呢?

有句名言是:先相信再看见。

相信其实就是一种「执念」。因为相信,因为有执念,乔布斯才可以将苹果做到极致,埃隆马斯克才可以一步一步实现他的奇思异想。

那执念到底是好还是坏?

今天早晨阅读侯世达的《表象与本质》时,突然理解了,这其实是一个「度」的问题。越过了所谓的度,就过犹不及,就容易陷入「执念深渊」。

你看电影里不都说了,不只是执念,而是「执念深渊」。

这本书里举了一个例子:

在痛失爱人之后,死亡与悲伤就涌上了一个人的心头不论何情何景都染上了失落的色彩。

一把倾斜的阳伞都能带来眼泪,让人想起大树将倾,一切都将走向尽头;停下的手表,意味着时间为故人而停;阴云密布,就像是被死亡笼罩着,尽是阴郁的气氛;一颗烂桃、一朵凋谢的玫瑰、一个碰掉瓷的杯子、一个破玩具、一个翻倒的垃圾桶、拉上的窗帘、收起的遮阳伞、撞瘪的汽车,所有这一切都再一次暗示着死亡。

相反,陌生人的欢笑、恋人柔情的目光、亲吻的对、幸福的一家人在散步,所有这些世上喜悦的象征突然之间都变成了残忍的打击,并提醒着我们,人们对他人的痛苦漠不关心,凸显伤痛之人孤苦的心灵。

这类人,被某种「执念」所困,甚至丧失了「爱」与「感知」的能力。眼里只有逝去的亲人,或者只有股票、职位等等,其他都是浮云。

这才是真正的陷入了执念深渊,可能只有一艘叫作月之风的海盗船才能将他们打捞出来。

避免陷入深渊的办法,其实整部电影都在讲述——前进的路上,不要只盯着遥远的目标,也要留心观察沿途的风景,去感知,去体验,去过好当下的每一天。

所以拥有执念不一定是坏事,关键是要避免陷入深渊。

2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最近几年,我一直被这个问题所困扰: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活呢?

有次在国外旅行的时候,碰到一个以色列的男生,我们聊到各自的人生。他问我为什么不生娃,你们中国女生不是都年纪轻轻就结婚生娃了吗?

我想了想,说:我没想清楚活着有什么意义。生活已经很痛苦了,为什么要带另一个生命到这个世界上呢。

说完之后,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个悲观主义者。

从小到大、到步入社会,一直都在过关斩将、打怪升级,好像一直都在被推搡着着前行,做「应该」去做的事。但究竟为什么要做,我并不知道。

每到一个阶段,我都会陷入迷茫和焦虑,到底什么才是人生的必选项?到底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要生娃?到底什么才是人生的意义?

不过看完这部电影,我突然有点想明白了。

电影里说,成功并不重要,目标并不重要,甚至意义也没那么重要。

最重要的其实是体验生活。

体验春天飘落的小雨,夏日傍晚渐渐落下的夕阳,秋天梧桐树叶缓缓飘落到手心的感觉,体验冬天雪花降落到脸上又融化掉的冰凉。

如果用心生活,用心体验,每一天都有意义,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意义。

看完电影回到家后,我感到有个明亮的世界在眼前缓缓打开,身边的椅子、餐桌、咖啡杯、沙发、窗帘,以及趴在地上的小橘猫,都有了它们温和的色彩。

不禁在想,为什么曾经觉得生活是充满痛苦的呢?

这个时候,我开始觉得生养孩子也是有意义的——当我自己处在一个比较好的状态时,带一个可爱的、纯粹的灵*到世界上来体验一遭,也不是坏事嘛。

3人生就是一趟寻找「真我」之旅

在天上,有一群非常可爱、天真的灵*,他们很纯粹,没有杂念。他们在接受心灵学院的培训、并找到自己的Spark之后,才可以正式投胎,开始新的征程。

虽然动画片确实是有不小的「脑洞」,但我觉得动画片里的比喻很形象。

稻盛和夫说过,一个人从内向外分为五层,首先是真我,然后是灵*,然后是本能,最后感性与知性。

而我认为,动画片中没有接受心灵学院培训的灵*,就是所谓的「真我」,它是一个人的真正内核。

「真我」有一个人最初的独特特质。

而我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要尽可能的去了解自己,寻找自己的独特特质。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坦诚面对自己的一切,包括美or丑、内向or热情、感性or理性等特征,并且全然接纳。

然后,尝试去触及「真我」。

稻盛和夫说,当一个人触及真我,他会「开悟」,变得异常通透。我想这时他大概可以看破红尘,坐看云起云落。

虽然我远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但希望自己在寻找真我的旅程中,变得越来越通透。

细细想来,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他们走的是反方向。

他们在生活、工作中会戴上很厚的面具,去「扮演」一个角色。

这种行为还有个很好听的词语叫作「立人设」。

他们说别人想听的话,做别人想看到的事情。或者有的人就直接copy另外一个成功的人设,说别人说过的话,发别人的照片就当是自己的作品。

这么做可能在短时间内确实会有用,但长远来看,他们其实会离「真我」越来越远,远到自己也忘记了自己本来的模样。

我想这样的人生,有时可能会觉得迷茫甚至拧巴吧。想到自己曾经深感迷茫,可能也是因为离「真我」越来越远了。

所以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不是赚钱,不是功成名就,而是探索自我。

这种探索不是外在的,而是向内探索——找到自己的「特质」,找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边界,找到真正的自己。

做自己喜欢的事,朝着自己想抵达的方向前行,而不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中,更不是活在人设里。

那如何去寻找真我呢?

对我来说,特别受启发的是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一个有关「ConnectingtheDots」的故事。

大意是,我们可以回过头,将自己过往生命中对自己有意义(或者印象深刻)的经历串联起来,细细揣摩。

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发现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发现自己的「独特特质」。

对于我来说,能回忆起来的点,大多都是对「约束」的抗争:不愿意被人命令与说教,不愿意按部就班,不愿意去体制内或者事业单位上班,喜欢冒险,喜欢探索未知,喜欢不确定性…

后来,我有些明白了,我一直都在追寻「自由人生」,在追寻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代价,但觉得一切都值得。

这大概是已经在追寻「真我」的旅途上了吧。

最后,再回到电影中那个戳心的问题:

「假如现在你会死去,你是否会有遗憾?」

我想,还是会的。

我最大的遗憾是本可以花更多时间,更加用心去陪伴爱的人。接下来,我也会去践行这一点,花更多的时间在家人身上。除此之外,我好像没有太多的遗憾了。

只希望,自己可以更用心的去度过余生的每一天。

/全文完

/撰文:Dora

「短视频」

「文章推荐」

魔幻的一年,最好的一年

布达佩斯

一部电影和一位摄影师

漫步复兴路,探寻人间烟火

「Dora」

大部分时间漫游上海,小部分时间环游世界旅行

随拍

CityWalk

阅读

电影

用心生活Dora画

一起看世界!

1
查看完整版本: 寻找真我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