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新氧科技发布了财年财报。其中,四季度营收增长95.7%等亮眼数据超出市场预期,助推新氧科技股价上扬超12%,昨日收盘价又大涨6.33%,Needham、中信等投行机构上调或维持其评级至“买入”,在美股连续熔断的市场阴霾下成为一道靓丽风景。
纵观财报,各项经营数据的大幅强劲增长是通篇主题。作为全球互联网医美第一股,新氧靓丽财报的背后还有哪些值得一说的美丽秘籍?
一、靓丽的财报
年5月,新氧登陆美国纳斯达克,一年后,它用靓丽的业绩回应了诸多负面评价。
财报显示,新氧年第四季度实现营收3.58亿元,同比增长95.7%,同期净利润万元,同增71.4%,第二次超过公司预期高值。纵观全年,新氧的增长动力持续强劲,总营收增长86.7%至11.52亿元,全年1.77亿元的净利润更是同比飙涨.8%。
作为中国用户数量最多、入驻机构最多、入驻医生最多的医美平台,新氧年用户规模持续攀升。
财报显示,新氧APP端的月活用户均值高达万,同比增长.1%,连续两季度增速超%。同时,依托自身中心化平台流量优势,新氧全年促成交易36.亿元,同增72.6%。在医美这一重决策领域,新氧在用户和机构之间架起了一座高效的桥梁。
这份财报背后,折射出年的医美行业活跃非凡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市场规范化的趋势下,阿里、京东、小红书等互联网新老玩家也纷纷入场。同时,作为行业领跑者,新氧的财报向用户、媒体、投资人、合作伙伴证明了自身价值。新氧董事长兼CEO金星表示:“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致力于达成年的目标,即打造更具多样性、更富吸引力的高质量内容社区,这将增加平台的用户粘性,让用户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无缝高效地获取信息和服务。”
二、进击的医美
在经历了行业爆发性成长期后,国内医美行业开始步入稳定增长阶段。
说到医美,这个对当下爱美人士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其中微整形尤其常见。40岁以上的女性,多是希望通过医美缓解面部衰老,如拉皮、开眼袋、除皱除法令纹等。而一针瘦脸针、垫双眼皮对于很多年轻女性更是稀松平常。这些新消费趋势的背后,是整个行业的迅速发展。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到年,中国医美行业迎来爆发性成长阶段,年均增速30.5%。艾瑞预测,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增速将放缓到20.1%。其实,年我国18-40岁的女性医美用户渗透率仅为7.4%,远低于韩国的42%,仍具有较大增长空间。
医美行业的崛起背后,是新世代消费人群的成长壮大,医疗美容正在被更大程度的接受。
医疗美容一直颇受争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被主流人群接受。在近年“颜值即正义”被广泛认可的“看脸”的时代,医美市场快速增长。原本是脸看不下去了才做整容,不想被减分,变成普通人也想在现有基础上多加分。
其中的主力人群就是90、00后的新世代消费者,他们出生在物质相对充裕的年代,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温饱不愁后人们更在乎精神满足,而拥有一张精致脸庞无疑是极大增加自信的利器,甚至是实现自我认同的方式。而作为第一代互联网原住民,他们更向往网络世界中美颜下的姣好面庞,而且在韩潮文化影响和全网的美容信息影响下,心理接受门槛也更低。
据艾瑞咨询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医美人群中。新氧年30岁以下人群占比81%,是当之无愧的主力消费群体。受此带动,主流大众人群对医美的接受度也逐渐提高。另据新氧大数据调研,年中国大众中36.9%的人愿意微调,24.3%的人持欣赏态度,4.9%的人愿意尝试手术类项目。
不过,医美是多属性、多学科交叉的行业,用户需求也会因年龄、收入、身体条件、个人喜好、审美观念的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需求端的个性化催生了供给端的多样化,医美项目主要分为需要开刀的重医美,需要注射的轻医美,和外部护理型的消费医美。这些因人而异的医美需求对行业从业门槛要求极高。
然而,随着医美的大众消费品化,市场上的服务机构数量激增且鱼龙混杂,合规问题成为舆论争议焦点。在重决策属性极强的医美领域,消费者越来越需要一个帮助他们避坑的甄别系统。
年成为医美行业的转折点,玩家的大量涌入刺激了更加激烈的价格竞争,中小机构面临盈利难等问题。同时,市场呈现供需不匹配状态,即消费者与服务机构在服务方案和质量上不能匹配。一面是消费者难以找到放心机构,另一面是大量机构获客难。
此外,网上也有传言,我国“黑”诊所数量是合规诊所的4倍,且不论该数据真假,只是这种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