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说,中国的医美产业这5年来,的确是以一个一骑绝尘的速度向前飞奔着。
其实纵观医美这些年的发展,我们惊讶地发现它和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发展息息相关,休戚与共。互联网产业从2G到3G到4G再到如今被讨论得热火朝天的5G,这样的宏观演具现化出来就是我们的交流方式从文字到图片再到短视频。不难发现,正是这样一个社交方式的改变,让更多的人对自己的颜值越来越看重。
但这还是不够的。对美的追求是从古至今的天性。更重要的因素是在现代社会伴随着购买力的提升,让这种想法有了实现的可能。
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美元的时候,社会的发展就已经有了极高的多元化产生。15年的时候,中国人均GDP超过了美元,而也就是从15年开始,中国医美市场开始以40%的速度增长。也是从15年开始,自媒体视频、直播的集中爆发,网红、明星效应带火了整个中国医美市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均GDP在年首次突破1万美元。从基本的生存需求,更多的人有了足够的经济实力来追求个人的颜值美丽,所以我们经常说“颜值经济”,就是这个道理。
在马斯洛需求理论当中,从生理需求开始,到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最后到自我需求,这些不同层级的“需求”其实说到底都是伴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而阶梯式上涨的。不同时代对于美有着不同的判定标准,最开始是衣着和发型——80后、90后只要翻一番自己初高中时期的照片其实就能发现,那时候的我们是怎样一种流行打扮便可了然。如今我们用“杀马特”来定义那个特殊的时代。
随着网络社交的蓬勃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po图来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俗称“照骗”。网络上可以精修图片,但是现实怎么办?所以化妆开始流行。随着互联网发展,网购开始成为一个全新的购物模式,再到后面的海淘等等,都冲击着人们对于美的消费模式的全新升级。
而随着社交媒体转为短视频之后,一个全新的审美标准出现了:“出境”。有些人虽然长得很漂亮,但是上镜之后却总是没有想象中好看,有些人7分的样貌可一旦出境之后却能达到9分。最早的一批网红其实就是为了能够在镜头前更好看才踏上了微整形之路。而这也是为何后来出现了“网红脸”这样一个词汇。因为很多的“她”整形都是为了有更好看的“出境美”,要求一样那么诉求就基本相同,整容的方向自然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差异。
医美+互联网,看起来是一个新鲜的词汇,但其实互联网与医美更像是一对伴生之子,二者本身就有着极深的羁绊。只是如今看来,中国医美对互联网形成了太深的依赖关系,反而成为医美在未来发展的一个不大不小的障碍。国内的医美一开始就是依托于互联网进行宣传和拓客,医院而言,国内的绝大部分的营销成本都在50%左右。这就让它们在利润率方面捉襟见肘。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链,一边是没有互联网营销的话,大多机构都没有了稳定的客源可言,而深入依附的话,成本也就很难下降到一个“平价”的水平。另外近些年因为生长的“野蛮”性,让医美行业内部出现了很多问题和事故,这些事情慢慢蚕食着消费者的信赖,消耗着求美者的信心,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没有一个真正的品牌美誉度,行业信任感严重不足。可以说未来医美+互联网模式能否成为未来,便是它能否变更拓客渠道以节约成本以及真正的重塑医美信任感。
近些年从医美的格局从竞价搜索逐渐转移到很多O2O平台,这其实也是一个很明显的风向标式转变。目前主要的医美O2O平台大概有包括新氧、更美、悦美、1美、美呗等平台,这些平台因为切入口不同,内容模式不同,给很多中小机构带来新的客流量。伴随着O2O平台增多,医美行业的透明度也越来越高,再加上主流整容群体年龄段已经开始向着90后、00后过度,她们对美容的态度更开放,对整容的了解也非常多,多方面的因素倒逼着行业向着更正规、更理性的方向发展着。
如今很多机构和平台都积极的以先进的科技(例如AI等)作为前期的模拟载体,这样的方式可以让求美者聚焦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刺激求美者的消费欲望。但更迫切的还是在治疗之后加强风控和心理、身体两方面的效果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