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武汉晚报」
近年来,“颜值经济”飞速崛起,医疗美容行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医美实现变美的心愿。然而,其中的问题却不容忽视,行业乱象也不少。
近日,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消息,为提升医疗美容广告监管规则的科学性、规范性,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市场监管总局依照《广告法》《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研究起草了《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意见稿提及,将重点打击制造“容貌焦虑”、利用广告代言人为医疗美容做推荐等广告乱象。
制造“容貌焦虑”
十大乱象将被重点打击
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市场监管部门将依法对多种医疗美容广告乱象予以重点打击,其中包括:
1.生活美容机构等非医疗机构开展医疗美容广告宣传。
2.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人物专访、新闻报道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美容广告。
3.使用患者名义或者形象进行诊疗前后效果对比或者作证明。
4.宣传诊疗效果或者对诊疗的安全性、功效做保证性承诺。
5.利用广告代言人为医疗美容做推荐、证明。医疗美容广告中出现的所谓“推荐官”“体验官”等,以自己名义或者形象为医疗美容做推荐证明的,应当被认定为广告代言人。
6.违背社会良好风尚,制造“容貌焦虑”,将容貌不佳与“低能”“懒惰”“贫穷”等负面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或者将容貌出众与“高素质”“勤奋”“成功”等积极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
7.宣传或者含有未经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审批、备案的诊疗科目和服务项目等内容。
8.对食品、保健食品、消毒产品、化妆品宣传疾病治疗功能或者对保健食品之外的其他食品声称具有保健功能。
9.违反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等法律法规规定,对未经药品管理部门审批或者备案的药品、医疗器械作广告。
10.其他违反广告法律法规规定,严重侵害群众权益的行为。
“白大褂”不能随便穿
涉嫌非法行医要及时通报
对于医疗美容广告中涉及“医生”“专家”的,市场监管部门应注意以下情形:
医疗美容广告中出现的卫生技术人员、医疗教育科研机构及其人员的名义、形象属实的,应认定为使用医生或者专业人士为医疗广告代言的广告违法行为。
广告中将未依法取得医师执业资格或医疗教育、科研相关职称的人宣称为“医生”“医学专家”等医学专业人士的,或者相关人员穿着白大褂,足以误导消费者认为其属于医生等专业人士的,应认定为虚假医疗美容广告。相关人员涉嫌非法行医的,要及时通报同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对卫生技术人员、医疗教育科研人员的专访、专题报道中出现有关医疗美容机构的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的,应认定为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人物专访、新闻报道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美容广告。
医疗美容乱象已不容忽视,《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实施后,将严厉打击虚假违法医疗美容广告,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相关单位须对照指南,早做准备做好整改,不要成为重点打击的对象。
“行业是该整顿了”
多位业内人士表达心声
“行业是该整顿了”是多位业内人士的心声。近年来,医美市场蓬勃发展,但事故频繁发生也让医美行业发展备受争议。
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模已经位居全球第二,行业收入规模到年预计将达到亿元。今年6月进行了双眼皮整形手术的东顺(化名)告诉记者,看到身边很多朋友都相继做了双眼皮手术,虽然谈不上焦虑,但萌生了自己可以变更美的想法,于是进行了双眼皮手术。
医美消费已深入人心,然而,今年2月,演员高溜在微博发长文讲述了自己做鼻子整形手术失败的不幸遭遇,引发各界对医美乱象的广泛讨论。7月,医院进行抽脂手术后感染身亡。随后,“抽脂引发腿部凹凸不平”“国内的美白针都是三无产品”等话题相继登上热搜榜。
中国消费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