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患上焦虑症
最近,你有没有发现A股也患上焦虑症了呢?而且持续了两周时间。上周,两连阳之后是三连阴,本周两连阳之后又是三连阴。为什么周初A股的心情相对舒畅,到了下半周就开始紧张了呢?
对!每周周五收盘后,证监会都有一个例行新闻发布会。
临近周末就紧张
如果你看了昨日的大盘,相信你的心情是郁闷的,指数羞羞答答,弱势整理,收盘上证指数跌10.32点,报2010.85点,跌幅0.51%,成交655.4亿元,深成指下跌51.24点,报收7843.36点,跌幅0.65%,两市共成交956亿元。
又是三连阴下跌行情!如果你随意选择一些投资者,询问他们对于近期A股的看法,估计都只能得到无奈摇头的回应。对于近期A股摇摆不定的走势,投资者只能感到无奈。从我们的工作观察来看,上半周的前二天,客户心绪相对舒畅,创业板的强势,题材股行情满天飞,不时能看到客户的笑容。
但是,IPO的重启问题始终回避不掉,一临近周末,市场的情绪就紧张,有关周五证监会将发布IPO的谣言不断在市场中流传。投资者普遍观望,不敢重仓出手,不少人的心态也随着市场缩量阴跌而不安起来。
A股焦虑,投资者要调节自己的情绪,依旧要提醒大家的是投资要改思路。你看昨日的个股,两市有超过40只个股涨停,不可谓不强势。可穿戴计算概念、环保、石墨烯等逆势上涨。在控制好仓位的基础上,紧跟中小市值热点走。
申银万国投资顾问
谭飞
再融资猛IPO靠猜
昨天,A股差一点又破了2000点,为何如此弱势?抛开宏观基本面不谈(其实也无需多谈),最近资金面带来的心理压力,是市场偏弱的重要的原因。
尽管IPO尚未正式开闸,事实上,今年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脚步明显加快。今年以来,除通过增发已经募集到的2190亿元资金外,还有189家上市公司逾3600亿元的增发预案蓄势待发,A股市场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再融资压力。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共有211家上市公司发布增发预案,计划募资4204.43亿元。其中,14家上市公司的增发预案因未能通过证监会审批或股东大会等原因停止实施,8家上市公司的增发预案已经实施。另外189家上市公司的增发预案还在进行各项流程,计划募集3657.58亿元。
而市场又预期IPO随时会重启,所以每当临近周末,资金会观望。正当市场期待鞋子落地时,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在昨日通气会上又表示,目前关于IPO重启,目前没有新的进展。在我看来,IPO其实并不可怕,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中,资本市场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但制度如何改,何时才实施,这种悬而未决的态势,才是可怕的。
重庆私募人士
陈杜
审核上市标准存缺陷
近期,2013年上市公司半年报陆续披露。截至目前,共有563家上市公司宣告业绩同比预减,已大大超过一季报的预减个股总数。其中,中小板及创业板更是业绩缩水的重灾区。翻阅已发布的中报发现,创业板公司几乎无一例外的将业绩下滑的原因归结为受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包括行业不景气、市场竞争激烈、生产与人工成本上升等等。
透支业绩“带病上市”终现原形。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教授单喆敏认为,重视“持续盈利能力”的审核导向促使发行人为让发审委相信其“能力”,使劲做好上市前的财报导致业绩严重透支。因此在上市之后,一些企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业绩下滑。
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席经济学家胡汝银认为,如此大范围的业绩“变脸”反映已上市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不足,同时也说明股票审核上市标准存在一定缺陷。
多位投行人士亦认为,证监会发审委审核标准过分强调成长性。沪上一位保荐人更是质疑,“近三年来的财务表现如何保证发行人上市后还能持续盈利?况且,谁也不能保证上市后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发生变化。而创业板公司大多规模较小,经济不好时更容易受到影响。”
采访的多位专家及业内人士建议,新股发行制度要淡化盈利要求,必须有配套措施保驾护航。
首先,要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继续提升信息披露质量。一券商高管指出,“淡化对盈利能力的判断并不意味着不重视业绩,而是除了业绩外,更加强调信息披露水平、风险提示等问题。”
其次,加强事后监管,制定一套良好的证券市场法律制度和高效的执法程序,使得违法违规的上市公司及其中介机构受到及时有力的惩处。
据新华社
IPO受益股以*攻*
最近三天的调整说明了什么问题?市场还是在担忧IPO重启的消息。既然IPO迟早会来,市场也会一直预期和关注下去,不如就在IPO受益题材股中寻找机会。赚钱,是解决焦虑症的最快捷的方式。
首先是创投板块,我这几天反复推荐关注创投板块,前期反复介绍的000606青海明胶(000606)在跌题材股大跌的背景下几乎没受影响,连5日线都没碰到。而周三介绍的000532力合股份(000532),周五盘中最高涨幅达7.37%。
其次是期货板块,由于期货板块受益于国债期货的即将推出,我在前期也建议关注000996中国中期(000996),回踩均线时可介入。
最后,围绕产业*策热点出击,尽管大盘表现欠佳,但电子消费、影视动漫、小贷等概念再次跃上涨幅榜前列。如*策力挺小微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迎来加速发展期,而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对象为一条供应链的上下游众多中小企业,A股公司中,浙江东方(600120)就是浙江地区外贸龙头。
A股为何患IPO焦虑症
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市场各方的利益,如何兼顾二级市场的承受能力,如何更有效地防范弄虚作假、欺诈上市,是更重要的问题。把握好这些原则,改革的步子就不容易走偏、出错,投资者对IPO的恐惧和抗拒也才能慢慢消融。
今年上半年,新一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方案近期公开征求意见,使得IPO再度成为市场热点。从市场反应看,对IPO重启的担心和焦虑,在各种声音中显得最为突出。改革方案推出后二级市场的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情绪。
新股发行会影响到市场供求关系。其暂停和重启、节奏和方式等等,与IPO相关的一举一动,历来都被投资者高度关注。然而,从这次的情况看,市场反应尤为强烈,去年底以来,IPO相关问题不断激起波澜,个中原因值得思考。
投资者对IPO如此敏感,当前股票二级市场的弱势是直接因素。去年底IPO事实上暂停后,股市也曾走出一波较为强劲的反弹。然而,好景不长,2月以来市场重回弱势格局。反观此前两次的IPO重启,无论是2006年6月还是2009年6月,股市都已见底反弹半年左右,正处于强势中。市场下跌,信心低迷,对IPO这类扩大供给的举动,自然会看得悲观一些。
然而,如果从更深一层看,目前市场的心态,其实是前一轮IPO大飞跃留下的后遗症。数据显示,2010年A股市场的IPO融资额近5000亿元,2011年仍达到近3000亿元,在A股历史上均属“天量”。不仅是数量大,上一轮新股发行中出现的利益失衡更关键。由于新股发行定价环节的放开,“三高”发行一度成为常态,一上市即深度破发者比比皆是。IPO是发行方的“节日”,却成为投资者的噩梦。
高价发行还为大股东和高管的从容减持留下了空间,高位套现的案例这几年数不胜数。短期内如此巨量的利益转移,伤了市场的元气,也在投资者心中留下阴影。
据人民